2021-03-23 00:00:00 瀏覽量: 分享到:
“晚上我們加完班時,吳總辦公室的燈經常是亮著的。他低血糖,加班吃不上飯,時經常頭暈、手抖,讓人心疼。”
“他一直奔波在路上,2020年,吳總飛行里程超過15萬公里,能繞地球四圈。”
“現在,他累病了,住院了,吳總又把辦公室‘搬’到病房里了……”
大家眼中的“拼命三郎”吳東振,是水發農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高強度的工作對吳東振的身體消耗太大,2021 年年初,他因心臟不適,終于“妥協”住院。而在住院期間,他仍然放心不下工作,公文一份接一份的簽批,對項目的進度毫不放松。有員工說,吳總好像并沒有因病休養,更像是“普通的出差”,處理文件和接打電話都一如往常。
“我很享受努力之后獲得成果的快樂。”吳東振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話,或許正是這位“拼命三郎”的力量源泉。
“切實擔起社會責任,舉企業之力、聚人才之智,邁出鄉村振興堅實步伐。”2020年12月12日,2020年(首屆)中國農業企業家峰會在北京舉行,吳東振帶領的水發農業集團被授予“中國鄉村振興社會責任企業”獎項。回顧水發農業集團四年來取得的突破式發展,吳東振只是淡淡地道出五個字:“累并快樂著。”
細數吳東振的職業生涯,他當過老師,做過律師,在市政府辦寫過材料,也在住建局抓過城建工作,隨后又去菏澤市水利局任副局長……直到2016年,吳東振告別曾經熟悉的黨政工作,來到水發集團擔任圣都水務的董事長,開始為水發集團的發展描繪新的藍圖,成為打造資產二百多億的農業集團掌門人。
5年前的圣都集團是一家專門做水務的公司,規模不大,資產只有十個億,每年收入不到一個億,凈利潤基本為零。當時國內水務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存在投資時間長、見效慢的行業屬性,圣都集團如何突破水務行業的客觀屬性?又該重新找到適合圣都集團發展的新路徑?
無巧不成書。正當吳東振一籌莫展之際,一條遠在新疆的消息為他打開了新思路。2017年,吳東振到新疆出差研判水務項目,卻意外掌握到當地農業項目信息,當他看到新疆人口少、土地面積大、資源廣的地理特點,他立刻想到新疆在發展現代農業方面具有天然優勢。而當他正想進軍新疆農業產業時,周圍卻出現各種聲音:“多少人帶著一麻袋錢去新疆,最后只帶回來一件破襯衫!”“你們本身是做水的,根本不懂農業。”“現在局勢不穩,萬一發生危險怎么辦?”
吳東振從政多年培養的敏銳洞察力讓他對新疆農業發展有著超前的預判。在他看來,盡管目前農業領域競爭依然激烈,但是農業市場相對來說還算是朝陽產業,經營主體大多存在著“散、亂、小”的弊端,這為國有企業進軍農業領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和絕佳的機遇。再加上新疆作為我國主要棉產區,產地面積近五千萬畝,約占全國棉花產業的百分之九十的份額。于是,吳東振毅然決定聚焦新疆農業領域,同時選擇新疆棉業作為重要發力點,緊抓這一難得契機,提前布局新疆農業。
吳東振常說,沒有什么好干的事情,也沒有干不成的事情,關鍵看怎么干。2017年,喀什水控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這家由6個人組成的新公司迅速進入新疆市場。雖然工作條件艱苦,但公司還是實現一年內流轉土地3萬畝,合作經營3個軋花廠的經營目標,當年實現收入1億元,凈利潤1000萬元,顯著的經濟效益為集團涉足新疆農業服下“定心丸”。
成績是暫時的,研究出一套長期適合農業領域的“打法”才是要緊事。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吳東振提出“兩個轉變”的發展思路:一是轉向農業,確立農業的主產業地位;二是轉向土地資源控制和農業全產業鏈。按照這個思路,2019年5月,水發農業集團正式成立,集團以立足“三農”、服務“三農”為宗旨,沿著“深耕新疆、廣拓內蒙、布局全國、走向世界”的經營戰略,按照“穩棉、擴糧、增牧、強果蔬”的產業布局,大力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走出一條多產融合發展新道路。
2020年,水發農業集團在新疆開拓六大片區,建立十多家公司,流轉合作土地300多萬畝、合作軋花廠53座、種植加工銷銷皮棉94萬噸,占全國總量的六分之一,“水發力量”遍布全疆。除新疆外,集團還在內蒙古、甘肅、寧夏等多個省區擁有32家二級公司,涉及棉花、糧食、牧草、畜牧、林果、蔬菜及農業施工、農田水利、循環經濟、市場物流等多個產業。2020年,水發農業集團收入168.66億,凈利潤4.53億。
“我們一直秉承著干黨委政府提倡的事情,干老百姓干不了的事情,為政府分憂解難,幫助老百姓脫貧致富。”早4年前,吳東振就在考慮如何幫助更多鄉村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之路。
吳東振坦言,鄉村振興是民族復興的偉大戰略,掩藏著萬億級的產業。對企業來說,更是有著無限的發展可能,必須緊跟國家戰略,積極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發揮國企引領帶頭的示范作用。
鄉村振興關鍵要靠產業拉動,需要農業企業進行帶動。但由于中國農業企業長期存在“散、亂、小”問題,難以帶動本地農業產業朝著系統化、整體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如果想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依賴于國有企業對現有農業資源進行戰略整合,以企業帶動產業發展。
對此,水發農業集團一方面流轉土地,對土地進行高標準整理,通過合作經營、合作種植的方式,解決百姓就業難題;另一方面,集團向當地合作方提供資金支持,幫助對方解決種植過程中農資、農機、種子、技術問題,雙方合作共贏,共同推動當地農業企業良性發展。
“我們把90%的利潤讓給農民和合作方,讓當地企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獲,不忘集團‘上善若水 發展惠民’的發展理念。”吳東振充滿了哲學思維,他認為,囯企的首要職責是社會擔當,有擔當自然有效益。
南疆地區地處天山以南,氣溫高、降水少、鹽堿地較多,制約著當地農業的發展,“菜少、菜貴、缺菜”是當地居民生活常態。為更好解決百姓吃菜難、吃菜貴的難題,保障更多百姓吃上放心菜,新疆自治區黨委于2020年啟動實施南疆設施蔬菜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戈壁成菜園,荒漠變綠洲。為切實擔當企業援疆之責,新疆喀什(山東水發)現代蔬菜產業園正在有條不紊地建設著,這座4711畝的產業園擁有1000座日光溫室、智能化大數據及荷蘭溫室控制操作和荷蘭溫室種植,預計今年五月份全部竣工。竣工后,水發農業集團將為產業園繼續提供資金、技術支持,采取1十n模式打造一個南疆蔬菜生產銷售平臺,積極帶動南疆種植戶參與生產,幫助農戶完成回收和銷售,在解決百姓吃飯難的問題上,進一步實現科技扶貧,帶動當地百姓致富。
四年時間,水發農業集團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累計創造就業崗位上萬個,帶動脫貧致富5000余戶,惠及貧困人口3.5萬人,拉動當地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盡管平時很累,但是當取得成績的時候,這些困難和累就不是什么問題了。做出事業來,對社會有貢獻,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在過去的四年時間里,吳東振以企業發展為己任,心系發展根本,一刻也不敢停息。
“出差旅程太長,我習慣性地會在途中考慮集團未來的發展。”在吳東振十五萬公里的飛行里程中,他總結出“穩棉、擴糧、增牧、強果蔬”的產業布局調整以及“深耕新疆、廣拓內蒙、布局全國、走出國門”的經營理念,利用新疆作為大本營,開拓內蒙市場,吸取國內最優秀的資源走出國門,堅持利用國際、國內雙循環體系來發展水發農業集團。
分秒必爭,但也要三思而后行。對于吳東振而言,他不做沒有絕對把握的事情。“夜里頭腦清醒,閉著眼睛關好燈,我就把想到的思路發到微信上,等到白天再整理。”在吳東振凌晨兩三點的思考中,水發農業集團2021年的戰略目標應運而生,他結合集團現狀,明確將鄉村振興主產業作為集團主業,同時改變原有的投資驅動模式,減少企業負債。在產業經營方面,實行輕重結合,以輕資產打造為主,強化集團的收入和利潤,同時利用國有資本的優勢強企、惠民、賦能,把每一個合作企業做強、做大,做出亮點特色。
日復一日、不分白天黑夜連軸轉的高強度工作消耗著吳東振的身體。為了研判項目,吳東振幾乎放棄了所有的休息日、節假日,一年的大半時間都在外地度過,不是在談項目,就是在出差去外地的路上,而開會和加班更成為了家常便飯。在忙碌的工作下,吳東振常常無暇顧及生病的妻子和老人,甚至對自己的健康也“疏忽大意”。直到2021年2月23日中午,吳東振像往常一樣忙完上午工作,但一陣從后背傳來的疼痛感讓他慌了神。“我趕緊吃了兩片止疼藥,感覺稍微好些才去了醫院。”在醫生苦口婆心的勸說下,吳東振只好“住院養病”。盡管吳東振身體不適,但他堅持工作,只是將辦公地點從辦公桌挪到了病床上,馬不停蹄地簽批著一份接一份的公文,對項目的進度也是毫不放松。
惜時如金,志存高遠。站在“十四五”開啟之年,水發農業集團除了立足實現收入、利潤、土地規模、服務人口,社會貢獻等方面的突破外,更是將重點放在打造水發農業鄉村振興的新模式上,力爭“十四五”過后將集團打造成為一個現代引領、持續擔當、綜合強大的農業集團。在產業升級方面,吳東振將帶領水發集團成為有機、高效、高端農業的制造者,讓更多人吃得飽,更要吃得好;更要成為智慧農業的引領者,打造水肥一體化高標準農田和無人值守的智慧農業,從根本上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讓土地發揮更大的效益,朝著現代農業、健康農業、智慧農業大力邁進。